8月17日中午,临近饭点,退休老人方君(化名)和老伴一起来到上海市杨浦区国定支路上的睦邻小厨用餐,红烧鸡腿、夜开花炒蛋、油豆腐炒银芽再加一碗包菜萝卜汤,丰富的品类、卫生的环境让老人直呼满意。
【资料图】
这个家门口的睦邻小厨成了方君幸福生活的重要助力。她告诉记者,老两口胃口有限,吃得不多,自己做饭太麻烦,夏天温度高,厨房里多站一会儿就吃不消,有了睦邻小厨省心又省力,这儿菜品每天不重样,一日三餐均有供应,一天27元。
这个睦邻小厨位于五角场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,中心像一方小世界,不仅有食堂,还集纳了客厅、书房、咖啡吧、儿童活动室。吃完饭,居民们可以在这歇歇看看书,点上一杯手冲经典拿铁只要12元,不远处孩童们在活动空间嬉闹,这儿好像有种魔力,让人进来就不想出去。
五角场街道党工委书记周灵告诉记者,国定支路周边的小区大多是老旧小区,房子空间少,饭客厅合一,大家需要一个交友、交流的空间,同时,老旧小区租房相对便宜,除了老人,还有很多B站、大创智的白领、年轻人,他们也需要在社区找到归属感,这是服务中心的出发点。
实际上,在五角场,有许多这样“小而美”又充满人情味的地方,它们见缝插针地嵌入各个角落。
它们是杨浦区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提质扩面的一个缩影。
数据端来看杨浦在这方面的工作更为直观:过去三年杨浦区新增养老床位1409张,总数达11163张,建成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33家、助餐点118家;每年新增2个普惠性托育点,实现了全区12个街道普惠性托育点全覆盖;建成学校5所、在建5所,增加学位数13300个;新增各类公共卫生机构43家,做优做实老百姓家门口的医疗服务。
在8月17日举办的“高质量发展在申城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称,杨浦区委书记薛侃表示将继续做大公共服务“蛋糕”,提升公共服务品质,加快实施新一轮17项民心工程和55项民生实事项目,深入推进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建设。
近来杨浦区域经济发展发生了质变,而这一切变化得益于创新,会上薛侃强调创新的重要性,他说“创新是引领杨浦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”。杨浦要举创新旗,走创新路,打创新牌。持续发挥科教资源优势,深化大学校区、科技园区、公共社区“三区联动”新内涵,开拓学城、产城、创城“三城融合”新路径,“不但要激发创新生态生长力,还要彰显创新环境吸引力”。
去年,杨浦区生产总值站上2000亿元台阶,增幅位居全市第一。今年上半年,区域经济加快恢复、整体向好,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.7%,增幅位居全市前列。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信息技术服务业连续多年保持20%以上增长,国家高新技术企业、“专精特新”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居中心城区首位。
杨浦区副区长徐建华介绍当前杨浦正围绕进一步激活创新“第一动力”、抓牢改革开放“关键一招”、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个“首要任务”,聚焦增强创新“四力”出实招、求实效。
首先要全过程全过程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力。充分发挥杨浦科教资源优势,全面深化大学校区、科技园区、公共社区“三区联动”新内涵。杨浦科教资源丰富,复旦大学、同济大学、上海财经大学等在内的高校数量占据了上海高校总数的三分之一,区域内集聚了上海约30%的硕士生、20%本科生,拥有100多家科研院所、21家国家和市级工程技术中心、33个国家和市级重点实验室。
数字经济产业是杨浦区产业体系的亮点之一。
杨浦区聚焦塑造高端产业引领功能,构建以数字经济为一个核心主导,“智能+”“互联网+”为两个重点方向,在线新经济、智能制造、创意设计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蓬勃发展,科技服务、人工智能、生命健康、绿色低碳四大新兴领域前瞻布局的“1+2+3+4”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。
据杨浦区委副书记、区长周海鹰介绍,截至去年,杨浦区数字经济企业总数达到7000家,区级财政收入数字经济占比超30%,营收占比达到50%以上。
今年上半年,杨浦区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增速达到40%,预计年底营收将达2300亿元。
“通过这几年的发展,杨浦区的数字经济已经厚积成势。”周海鹰说,杨浦区在目前集聚的美团、抖音、哔哩哔哩和中交、中节能等企业总部的基础上,以“长阳秀带”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建设为主要抓手,持续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集聚,促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。
与此同时,杨浦区还将持续推动产业载体扩容提质,深入推进“长阳秀带”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建设,加快产业园区“腾笼换鸟”,推动滨江中北段存量低效用地盘活利用、转型升级,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更多复合型载体空间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杨浦将新增超过200万平方米高品质商务载体资源。
薛侃透露,预计到“十四五”末,杨浦全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5.5%以上,技术合同累计成交额达到500亿元,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年营收突破3000亿元,引育数字经济企业总量达到10000家,集聚和培育数字领军企业30家以上。
创新生态好,各类创新要素才能高效配置,各类创新主题才能茁壮成长。杨浦还在大力培育生命力旺盛、根植力强大的“热带雨林”式创新生态。
以上海技术交易所为例。自2020年10月开市以来,上海技术交易所已经实现195亿元的交易金额,探索构建了全新的技术评价体系,打通、建立高校、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成果转化通道和服务生态圈,对于杨浦乃至上海而言,都是实现科创高质量发展的一块重要拼图。
上海技术交易所董事长谢吉华表示,“我们希望能够服务更多创新策略,集聚全球更多创新要素资源,同时基于创新企业的需求,匹配相关成果和技术,从而促成技术和企业的交易。”
(图片由孙婉秋摄)